近期,房地產局部市場出現下行,地產股屢屢出現集體大跌,行業內彌漫著一股悲觀的情緒。大家都在討論,由杠桿收縮疊加持續的調控緊縮導致部分開發商債務和資金鏈問題,以及房價和行業下行等預期,會不會觸及政府對風險的擔憂,進而基于“穩地價、穩房價、穩預期”的調控目標,再次出現“防漲又防跌”的調控松綁,同步緊縮的資金面也周期性地緩和?
從8月單月數據看,房地產全鏈條收縮,從拿地到開工、再到銷售,都出現了15%左右的兩位數負增長。其中,單月新開工面積已連續4個月負增長、土地購置面積已連續6個月負增長,且跌幅有擴大的趨勢。同時,外源融資繼續緊縮,占資金來源57%的內源融資(銷售回款)還將因需求端回落而繼續下行的情況下,目前單月已接近零增長的開發投資可能將轉負。
政策面和資金面持續的緊縮,在企業端產生了一些風險事件,部分房企債務償還遇到困難。同時,開發商大面積降價促銷,少數城市面臨房價下跌壓力而不得不祭出“限跌令”。另外,有的熱點城市出現土地流拍。那么,從當前的現實困難和穩字當頭的長效機制目標看,會否給予適當扶持?
統計局回應稱,大型開發商出現一些困難,對行業發展的影響還需要觀察;8月底央行會議稱,“做好跨周期設計,增強信貸總量增長的穩定性”;9月初,銀保監會表態,督促銀行類機構在貸款首付比例、利率等方面對剛需群體進行差異化支持。
市場也對此出現了一些解讀。那么,是不是會出現類似過去的政策周期輪回呢?
筆者認為,至少從今年四季度看,樓市調控政策還將保持穩定和連續,不太可能出現周期性松綁。首先,央行明確“增強信貸總量增長的穩定性”的表述,主要針對中小微融資的定向滴灌。比如,近期3000億的再貸款以及明年部分貸款提前到今年下半年投放,目的都是在給中小微紓困,緩解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對中小企業的沖擊。對此,近期官方媒體還特意發文,“要加強預期管理和引導,不向房地產市場發出錯誤信號”,不希望政策被解讀為對樓市放水。
對樓市來講,當下不是要不要寬松的問題,而是剛剛建立起來并正在實施的長效機制下,并無多少寬松的空間。首先,二季度24家大中型商業銀行中有一半左右觸及貸款集中度的兩道紅線,未越過紅線的也在邊緣行走;其次,目前大多數開發商的資金鏈都繃得很緊,剛剛發布的上市房企2021年中報顯示,剔除預收賬款后的資產負債率為71.8%,意味著全行業未達標。
近日,中央在部署下半年房地產調控時明確表示,嚴格房地產企業“三線四檔”融資和貸款集中度管理,可見央行關于信貸增長穩定性和跨周期調節的新表述,完全針對的是中小微企業。當然,金融機構增加實體經濟的貸款投放,或存量房貸收回,都能釋放出地產增量貸款。但即便如此,增量貸款空間也是有限的。因此,不存在對樓市周期性的放水。
關鍵是,樓市基本面并未發生根本改變。1-8月,開發投資兩年平均增長7.7%,商品房銷售面積兩年平均增長5.9%,商品房銷售額兩年平均增長11.7%。1-8月房地產施工和竣工面積同比分別增長8.4%、26%,后者增幅創歷史最高水平。當下,開發商普遍面臨資金鏈壓力,開始加快施工以獲得銷售尾款和回籠資金,有望帶動開發投資繼續保持平穩增長的態勢。
在強力的政策調控和資金緊縮下,還有這樣的增幅,說明整個行業的承壓能力非同小可,這也是因城施策的結果。近年來,有的區域購銷兩旺、穩定運行,有的持續下行,市場慘淡;企業經營分化,有的比較冒進,有的穩扎穩打。去年以來啟動“三道紅線”“貸款集中度”管理,本身也是有保有壓的舉措。對穩健經營的銀行和開發商,仍有增加房貸和融資的空間。
因此,無論從單月來看,還是從局部來看,市場確實存在下行和出清的現象。但從全局看,房地產行業仍有望保持穩定走勢。因此,目前房地產行業基本面并未發生逆轉。目前,之所以局部出現下行和風險暴露,就引發了市場的擔憂以及政策松綁的預期,甚至呼吁以“雙向調控”(要防漲,也要防跌)為名義進行救市,就在于房地產業內已經習慣了自覺不自覺地“拿過去的盛景來比較”。只要當下的市場運行低于過去盛景時的水平,就認為是不正常的。
這背后反映出的問題就在于,無論是地方政府,還是開發商或金融機構,都是以未來更高的地價和房價,更大規模的土地拍賣和商品房銷售,更高的利潤水平,來做當前的決策,包括土地供給和舊改,投融資,生產經營計劃,企業雇工和福利發放,支持基建投資等等。一環扣一環,寄生在房地產鏈條上的一些主體都以上面這種思維做決策,未考慮下行以及可能會出現的風險。
事實上,房地產也要高質量發展,不要停留在過去的慣性思維里。當下,不論是開發商的債務問題,還是部分城市的下行壓力,都是點狀的,都還停留在局部,主要是少數開發商層面,全局市場運行仍然比較健康,并不構成系統性風險隱患,其影響更多是心理層面的。從近期少數開發商暴露出的問題來看,不僅杠桿率比較高,更關鍵的是負債情況不透明,負債結構復雜,違規融資層出不窮。老實說,此類問題還并不是少數開發商公司治理存在缺陷,而是在整個房地產行業大面積存在。2020年8月份啟動“三道紅線”管控后,很多房企財務數據顯示,近期“降杠桿”取得實效,但粉飾財務報表、隱匿負債情況比較突出。
此類問題處置,盡管比較棘手,但這是避免更大問題和風險的代價,而且越早處置對各方面的影響越小。在系統性風險尚可控制的情況下,以局部損失和風險釋放,彰顯打破剛兌、破除地產依賴的信號,其宏觀意義無比重要。
(轉自:產經 2021年09月23日 08:26 21世紀經濟報道)